當前位置:首頁 » 成語故事 » 有聲成語故事

有聲成語故事

發布時間: 2024-06-23 09:29:27

❶ 兒童睡前有聲成語故事,樂不思蜀

成語: 樂不思蜀

所屬朝代: 三國時代

拼音: lè bù sī shǔ

出處

《三國志·蜀書·後主傳》注引《漢晉春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解釋

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

典故

公元223年,蜀漢的建立者劉備因病去世。他16歲的兒子劉禪即位,稱後主。劉禪是個昏庸無能的人,即位初由於丞相諸葛亮等人的輔佐,還能很好治理國家。後來輔佐他的人先後去世,自己又只知道玩樂,因此把國家治理得越來越糟糕,國勢日趨衰弱。

公元263年,魏國大將鄧艾攻下綿竹,大軍直逼成都。劉禪投降,當了俘虜,蜀漢滅亡。魏帝曹奐命劉禪遷到魏國都城洛陽居住,並封他為安樂公,給予他很多賞賜。劉禪對此很滿足,心安理得地在異國他鄉重過享樂生活。

一天,晉王司馬昭請劉禪飲酒。席問,特地為他表演蜀地歌舞。在場的蜀漢舊臣看了,觸景生情,十分難過,有的還掉下了眼淚。只有劉禪觀看得津津有味,樂不可支,全無亡國之恨。司馬昭見到這種情況後,私下對一位大臣說:「一個人竟糊塗到這等程度,真是不可思議。如此看來,即使諸葛亮還活著,也不能保住他的江山!」

還有一次,司馬昭故意問劉禪說:「你思念蜀地嗎?」 劉禪回答道:「這里很快樂,我不思念蜀地。」過了一會,後主起身上廁所,原在蜀漢任職的郤正跟到廊下,暗地裡對劉禪說:「今後大將軍再問您是否還思念蜀地,您應該哭著說,我沒有一天不思念。這樣,您還有希望回到蜀地去。」不久,司馬昭果然又問劉禪是否還思念蜀地,劉禪照郤正教的說了,還勉強擠出了幾滴眼淚。不料司馬昭已知道郤正教劉禪說這話的情況,聽後哈哈大笑,當場點穿,劉禪只得承認下來.

❷ 成語故事掩耳盜鈴文字

成語故事掩耳盜鈴文字:

春秋時侯,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范氏。有人趁機跑到范氏家裡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里吊著一口大鍾。鍾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裡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鍾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鍾又大又重,怎麼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鍾敲碎,然後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大錘,拚命朝鍾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種聲不就等於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里偷鍾嗎?他心裡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鍾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鍾聲,可鍾聲又怎麼捂得住呢!鍾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鍾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聽不進鍾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鍾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鍾來,一下一下,鍾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鍾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掩耳盜鈴

yǎn ěr dào líng

【解釋】掩:遮蔽,遮蓋;盜:偷。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

【出處】《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結構】偏正式。

【用法】含貶義。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了的事偏要設法掩蓋。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正音】耳;不能讀作「ér」。

【辨形】鈴;不能寫作「玲」。

【近義詞】自欺欺人、弄巧成拙

【反義詞】開誠布公

【辨析】~和「自欺欺人」;都有「自己欺騙自己」的意思。但~專指「自己欺騙自己」;而「自欺欺人」除了「自己欺騙自己」以外;還有「欺騙別人」的意思。

【例句】個人主義嚴重的人;常常會干出~的蠢事;這又有什麼奇怪呢!

【英譯】playtheostrich



熱點內容
什麼什麼春成語 發布:2024-06-28 08:28:07 瀏覽:101
出師的故事 發布:2024-06-28 08:26:05 瀏覽:894
現實比故事更真實 發布:2024-06-28 08:18:49 瀏覽:970
關於荷的故事 發布:2024-06-28 08:11:58 瀏覽:658
笛卡兒的故事 發布:2024-06-28 08:03:00 瀏覽:708
馬頭一成語 發布:2024-06-28 07:46:31 瀏覽:334
一箭什麼成語 發布:2024-06-28 07:18:21 瀏覽:744
字是成語圖 發布:2024-06-28 07:09:09 瀏覽:108
犟的成語 發布:2024-06-28 07:02:11 瀏覽:519
我給你講個故事 發布:2024-06-28 06:33:50 瀏覽: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