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成語故事 » 雲南的傳說故事

雲南的傳說故事

發布時間: 2024-05-22 17:02:16

① 昆明的傳說故事和風俗習慣,急!

傳說故事:

1、《金馬碧雞》的傳說。《金馬碧雞》傳說源遠流長。據史料記載,漢武帝認為,雲嶺南麓有神雞綠羽,是西漢時期的民間流傳。他們可以帶著破碎的石頭飛過天空,他們的聲音又長又亮。漢代宣帝贊揚皇帝訪問雲南。王寶因故沒有來。他還寫了《移金馬碧雞頌》獻祭。

東晉長兵在《華陽國志》中說,滇池裡有龍和馬,他們交配生產一匹好馬,可以「一天得到500里」。北魏地理學家多道元(公元472-527年)在《水經》注釋中還提到大瑤、玉山有金馬、綠雞。唐宋以後,佛教徒們就使用了這個奇妙的傳說,傳說金馬是佛教阿育王的「神」。唐代以來,昆明東西兩山都建了金馬青雞祠,人們把它當作神來崇拜,歷代文人歌詠的詩文很多。

2、圓通寺的傳說。相傳,明朝嘉靖年間,昆明市一夜下起大雨。第二天早上,一個和尚走出和尚的房子,看到樹葉落在院子里,掉進大廳里燒香,卻看到兩條泥龍在木柱上浸水,彷彿剛從水裡回來。和尚大吃一驚,轉身跑去向方丈報告。方丈很可疑。於是他帶領一群僧侶進了大廳。他看到龍身上沾滿了水,苔蘚(藻類等)粘在它們的鱗片上。

龍的胸部上下並攏。當僧侶們看到這一幕時,他們嚇了一跳,不敢發泄自己的憤怒。在他們中間,一個小沙米好奇地左右望著。他走出大廳,看到地上有一個巨大的水印。水標沿著繞在柱子上的泥龍伸展開來。小沙米向僧侶們指出。他們似乎理解了這一點,並沿著水道爬行尋找水源。一群人來到了金翠湖九龍潭(金元通街西北角)。

原來昨晚下大雨的時候,很多人都聽到了龍的咆哮聲,戰斗聲持續了一整夜。另一些人在岸邊發現了幾只帶著大碗的龍鱗。僧侶們突然明白,寺廟里的兩條泥龍沖進了大海(翠湖,原名蔬菜海子),並驅逐了一條占據九龍池的龍。在此之前,昆明經常被蛟龍淹沒,淹沒了城市的一半街道,人們無休止地抱怨。戰後,蛟龍消失了,人民安居樂業。

元通寺大廳後,有一座詛咒台。據說,很久以前,這是蛟龍藏匿的大石洞。蛟龍占據了主要的地形,經常滋生怪獸,危害人民。昆明城南約40公里處,有一座盤龍寺,和尚名叫阿扎里。他知道崎嶇的經文(古夏經文),詳細記錄了大禹治水的過程。其中之一就是投降蛟龍的魔法。為了收獲蛟龍,在這里建了蛟台。我恭敬地邀請阿扎里在舞台上日夜朗誦經文。幾天後,魔法的效果就顯現出來了。地上的蛟龍洞乞憐。阿扎利揮手示意走。從那以後,蛟龍的洪災就消失了。

3、阿詩瑪的傳說。從前,在阿著底地方,貧苦的格路日明家生了個美麗的姑娘,爹媽希望女兒像金子一樣珍貴閃光,便給她取名叫「阿詩瑪」。阿詩瑪姑娘不僅長得漂亮,也能歌善舞,許多小夥子都喜歡她。她愛上了青梅竹馬的孤兒阿黑,立誓非他不嫁。

一年的火把節,她和聰明勇敢的阿黑訂了親。財主熱布巴拉的兒子阿支也看上了美麗的阿詩瑪,便請媒人去說親,但不管怎樣威脅利誘,都無濟於事。熱布巴拉家乘阿黑到遠方放羊之機,派人搶走了阿詩瑪並強迫她與阿支成親,阿詩瑪誓死不從,被鞭打後關進了黑牢。阿黑聞訊,日夜兼程趕來救阿詩瑪,他和阿支比賽對歌、砍樹、接樹、撒種,全都贏了阿支。

熱布巴拉惱羞成怒,指使家丁放出三隻猛虎撲向阿黑,阿黑三箭將猛虎射死,並救出了阿詩瑪。狠毒的熱布巴拉父子不肯罷休,勾結崖神,乘阿詩瑪和阿黑過河時,放洪水捲走了阿詩瑪。十二崖子的應山歌姑娘,救出阿詩瑪並使她變成了石峰,變成了回聲神。

從此,你怎樣喊她,她就怎樣回答你。她的聲音,她的影子永遠留在了人間。阿詩瑪不屈不撓地同強權勢力作斗爭的故事,揭示了光明終將代替黑暗、善美終將代替丑惡、自由終將代替壓迫與禁錮的人類理想,反映了彝族撒尼人「斷得彎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風俗習慣:

1、不能隨意摸小孩、小和尚和少女的頭和頭飾。

2、進傣族寺廟的大殿或上傣家竹樓須脫鞋。

3、在傣家竹樓留宿,頭不能對著主人家房門,而要把腳向著主人房門,也不能從婦女的腳上跨過去。

4、別人給你盛飯,應雙手接;你給別人盛飯菜,不能盛滿,也不能只添一勺。

5、到回族地區或進清真飯店時,忌談豬肉。忌說"肥"字,一般是用"壯"代替"肥"。

(1)雲南的傳說故事擴展閱讀

昆明是一個多民族匯集的城市,世居26個民族,形成聚居村或混居村街的有漢、彝、回、白、苗、哈尼、壯、傣、傈僳等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各民族既相互影響,融會貫通,同時又保持各自的民族傳統,延續著許多獨特的生活方式、民俗習慣和文化藝術。生活在昆明地區的各民族同胞熱情好客,能歌善舞,民風淳樸,無論是其待人接物的禮儀、風味獨特的飲食、絢麗多彩的服飾,還是風格各異的民居建築、妙趣橫生的婚嫁,都能使人感受到鮮明的民族特色。

在眾多的民族節日中,彝族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街」、「繞三靈」,傣族的「潑水節」,苗族的「踩花山」,傈僳族的「刀桿節」等久負盛名,節日活動豐富多彩。每逢節日,各民族群眾都會穿上自己手工刺綉染制的民族盛裝,從四面八方匯聚到一起,舉行摔跤、鬥牛、對歌等活動。按照歲時節令,農歷三月初三的西山調子盛會、正月初九的金殿踏春、九九重陽的螺峰登高、中秋之夜的大觀賞月等許多習俗在民間十分流行。

昆明地方文藝種類繁多,滇劇、花燈戲、民歌小調以及少數民族劇種、民間敘事長詩、民間傳說等,歷經數百年的發展和傳頌,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

熱點內容
埃博拉病毒在線觀看 發布:2024-06-25 15:09:35 瀏覽:897
雨靴故事 發布:2024-06-25 15:03:03 瀏覽:199
誇男孩的成語 發布:2024-06-25 14:45:21 瀏覽:210
關於魯迅小故事 發布:2024-06-25 14:33:33 瀏覽:436
北京愛情故事全集 發布:2024-06-25 14:18:27 瀏覽:502
魯迅少年故事 發布:2024-06-25 14:11:47 瀏覽:810
無故事 發布:2024-06-25 14:06:57 瀏覽:840
第一故事評書 發布:2024-06-25 14:02:09 瀏覽:952
形容好處的成語 發布:2024-06-25 14:02:05 瀏覽: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