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故事
1. 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故事簡述
曹操的智囊團是主張奉天子的,其中最具有代錶行的人物就是曹操的謀士荀彧。曹操前期五大謀士:荀彧、郭嘉、荀攸、賈詡、程昱,第一個就是荀彧。荀彧跟曹操也有一番對話,荀彧他談到這樣兩個觀點,他說第一點,當今之世,維護漢室、保衛皇帝就是一面正義的旗幟。第二點,將軍您一貫正義,董卓造亂的時候,是將軍您最先舉起了正義的旗幟,叫首倡義兵;關東聯軍停滯不前的時候,是將軍您最先出兵去攻打董卓;皇上顛沛流離的時候,是將軍您派去了使節;皇帝回到洛陽的時候,是將軍您把他接到了富庶的許縣,這說明將軍您一貫就是維護王室、維護皇帝的,您的心無時無刻不在皇帝的身上。那麼這個時候你應該趁這個機會趕緊把迎奉天子這件事情完成,如果等到將來我們這個國家真的四分五裂,天底下的人都有了諸侯割據一方的心思的時候,那就為時太晚了。
因此,荀彧向曹操提出了三大綱領:奉主上以從民望,秉至公以服雄傑,扶弘義以至英俊。就是尊奉天子以順從民意,大公無私以降服諸侯,弘揚正義以招攬英雄。荀彧說,尊奉天子以順從民意這是最大的趨勢,他稱之為大順;大公無私以降服諸侯這是最大的策略,他稱之為大略;弘揚正義以招攬英雄這是最大的道德,他稱之為大德。大順至尊,大略至公,大德至義,有此三大,將軍您一定是所向披靡、戰無不勝,即便有人出來跟您作對那也只能是螳臂當車、小丑跳梁,成不了氣候。
那麼比較一下荀彧的這段話,和沮授的那段話。荀彧反反復復強調的是一個字:「義」;沮授對袁紹反反復復強調的是一個字:「利」。荀彧反反復復說,尊奉天子是最大的正義;沮授反反復復說,挾持天子是最大的利益。所以沮授反反復復強調利,只能說明袁紹重利;荀彧反反復復強調義,只能說明曹操重義,至少在公元196年,也就是漢獻帝建安元年的時候,曹操這個人還是講義的,或者是這個時候曹操還是裝著講義的。
荀彧和毛玠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這個口號,他們兩個人的想法是要通過尊奉現任皇帝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國家分裂。這兩個人的心思可以肯定,但不能說這就是曹操的心思,曹操這個時候的心思,只能說他是可能是贊成這個觀點。
2.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故事梗概
故事梗概:
1、東漢末都天子成了西北軍閥的人質,幾經磨難,落魄成流亡政府,曹操將其迎至許昌,以此功封為丞相,天子由流亡變身為傀儡。
2、從此,曹操的政令均以天子頒詔形式發出,各地諸侯陷入兩難境地,服從則於己不利,尤其是討伐其他諸侯,讓曹操坐收漁人之利,不服,則違抗天子,大逆不道。曹操以此政治優勢,加以軍事實力,統一了北方。
3、「挾天子以令諸侯」出自於《後漢書·袁紹傳》,原文:「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宮鄴都,挾天子以令諸侯,蓄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是指挾制著皇帝,用皇帝的名義發號施令或比喻假借名義,發號施令。現比喻用領導的名義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揮別人。
(2)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故事擴展閱讀: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原因:
1、這個策略是毛玠提出的,原話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而同時沮授給袁紹提出的策略是這樣說的:挾天子而令諸侯,蓄士馬以討不庭。
2、說法不大一樣,但是意思是一樣的:以天子的名義發號施令,把他們都打服了,成就霸王之業(這里最主要的就是霸王之業,而不是帝王之業,從這里是可以看出他的目的只是收服各地軍閥當老大,而不是統一全國)。
3、雖然不像劉備那樣一直處於甩尾巴的位置,但是跟袁紹劉表馬騰袁術甚至呂布比起來,只能算是中等水平,從他的地理位置來看,又正好處在中原地區,屬於四面都有強敵的情況,他只能拿起漢獻帝這個擋箭牌(各路諸侯的棄子),把服氣的收攏,把不服氣的借天子的名義打服。
4、另外,當時的很多人才「正統」的思想比較嚴重(比如曹操很重要的謀臣荀彧,一直是有振興漢室這樣的願望的),借天子的名義,還可以吸納更多的人才。
3.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典故是什麼
公元196年,漢獻帝和大臣們從長安返回洛陽。洛陽城經過董卓之亂後變得殘破不專堪,糧食極度匱乏。屬曹操已經占據了許縣(今河南許昌),他採納謀士的建議,以方便供給糧食為由,將漢獻帝迎接到了許縣,並將許縣改名為許都。從這以後,曹操以天子的名義向天下諸侯發號施令,在政治上佔有了極大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