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的故事
㈠ 二十四節氣,以及它們的故事。
立春、 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二十四節氣歷史故事
漢代吸收了二十四節氣用來作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在《淮南子》一書中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這是有現存文獻關於二十四節氣的最早的記錄。
據說二十四節氣是以黃河中下游地區的天象、氣溫、降水和物候的時序變化為基準,對於中國其它地區來說,同一節氣所描繪的情況可能有很大不同。實際上,「四立」雖能反映黃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氣候特點,但「立」的具體氣候意義卻不顯著。
氣候學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0℃ 以上的始日劃分為春季開始,它與黃河中下游立春含義不符,真正進入春季的只有嶺南地區。
「立春時,我國的冬春分界線(日平均氣溫連續5天達10攝氏度以上算入春),在廣西桂林到江西贛州一線。那一線以南地區,立春時有春的氣息了,但中國93%的陸地面積上都還是冬,到黑龍江,往往是在穀雨立夏時入春,所謂立春,還只是一番『立意』。」
二十四節氣的每個節氣約間隔半個月的時間,分列在十二個月裡面,每個月有兩個節氣。在二十四節氣里,「節」指的是一年中的一個節段,是一段時間的表示;而「氣」則指的是氣候,是天氣變化的概述。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個農業非常發達的國家,由於農業和氣象之間的密切關系,所以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從長期的農業勞動實踐中,累積了有關農時與季節變化關系的豐富經驗。為了記憶方便,用字連接起來編成歌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1)二十四節氣的故事擴展閱讀:
二十四節氣的制定
綜合了天文學和氣象學以及農作物生長特點等多方面知識,受到廣大農民喜愛。節氣是中華民族祖先歷經千百年的實踐創造出來的寶貴科學遺產,是反映天氣氣候和物候變化、掌握農事季節的工具,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
中國古代用陽歷(太陽歷)劃分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農歷二十四節氣
㈡ 24節氣的故事
冬至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內不得容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驚蟄
相傳驚蟄的節氣神是「雷公」。傳說雷公是一隻大鳥,而且隨時隨地拿著一支鐵錐鎚,就是他用錐鎚打出隆隆的雷聲,喚醒大地萬物,人們才知道春天已經來臨了。廣東民間傳說,凶神之一的白虎也於當天出來覓食,為保平安,人們在驚蟄那天也祭白虎。
㈢ 24節氣來歷及小故事(簡短)
十四節氣的來歷故事有很多,這里給大家分享其中一個。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根據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既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准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很久以前,在我國的黃河邊,住著一個叫阿福的男孩。他和家人常年靠採摘野果和打獵為生。有一天,阿福在河邊的草灘發現了一匹孤單瘦弱的白色的小馬駒,就把它帶回了家。盡管家裡的食物也不充足,但阿福總會省下一些給小馬駒。小馬駒漸漸長成一匹高大健壯的白馬,成了阿福最好的朋友。
每當在田野尋找食物時,阿福都會發現白馬很愛吃一種植物的穗。他十分好奇,就採摘了一些帶回家。阿福的媽媽把穗殼去掉,用水煮成了粥,全家人都覺得這粥的味道很好,就給這種植物起名叫「粟」。要是能自己耕種粟米,等到收獲的時候,我們就再也不用為食物發愁了。阿福在心裡默默地想。
可是,阿福和家人都不會種田。他們播下的種子不是不發芽,就是被凍死,收獲的粟米還不夠全家人吃一頓的。阿福非常苦惱。一天,白馬忽然開口說話了,他對阿福說:「明天黃河裡會出現一件寶貝,如果我們能得到它,你就再也不用為收成不好而苦惱。」
㈣ 關於節氣的小故事
1、一葉知秋
一葉知秋《五燈會元》里記載說:「世尊於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祖於是將衣缽傳給了迦葉。小桃核牽連著得是大瘟疫,見一葉落而知天下秋。
摩訶迦葉能從佛祖拈起得一朵金婆羅花中悟到普遍宇宙、包含萬有得佛法。以小明大、見微知著是一種大智慧。只能意會,不可言傳。
2、秋神蓐收
秋神蓐收遠古傳說中得秋神名叫蓐收。蓐收左耳上盤著一條蛇,右肩上扛著一柄巨斧。《山海經》上說他住在能看到日落得泑山。蓐收耳朵上得蛇寓意著繁衍後代,生生不息。
《詩經·斯干》里說:「維虺維蛇,女子之祥。」如果夢到蛇,會生一個漂亮女兒。蓐收肩上得巨斧,表明他還是一位刑罰之神。
古時處決犯人,都是在立秋之後,叫秋後問斬。秋天有殺氣。「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所以蓐收到來得時候,總帶有一股涼意。
3、穀雨
在唐代高宗年間,有位叫穀雨的年輕人,水性很好。有一次他的家鄉曹州發大水,他憑借著這個本領救出了村民,還冒著生命危險救出了一顆牡丹花,並拜託一位花匠師傅好好地栽養。
穀雨和一位每天來看他母親的女子日久生情,想提出與這位姑娘成親的時候,卻得知這位美麗的姑娘是位牡丹仙子,而正是幾年前他救起來的那顆牡丹。
牡丹仙女和穀雨約定:「待到明年四月八,奴到谷門去安家。」後來,牡丹花仙的仇人禿鷹得了重病,逼迫牡丹姐妹為其釀造花蕊丹酒醫病。牡丹姐妹不願取自己身上的血。
釀下丹酒供惡賊飲用,卻被禿鷹抓走關押。穀雨歷盡艱險,在自己生日那天,終於闖入魔洞戰勝禿鷹,救出了眾花仙。當大家准備回家時,尚未咽氣的禿鷹一支暗劍刺中了穀雨。
牡丹仙女惱怒萬分,拿起穀雨的板斧,將垂死掙扎的禿鷹砍成了肉泥!回轉身來,抱起穀雨的屍體,泣不成聲。穀雨以自己的性命救了這些花仙的生命。穀雨死了。
他生在穀雨,死在穀雨,遇難時年僅二十一歲,穀雨被埋葬在花匠的百花園中。從此,牡丹和眾花仙都在曹州安了家,每逢穀雨時節,牡丹就要開放,表示她們對穀雨的懷念。
4、清明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
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
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
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
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5、大雪
傳說有一種小鳥,叫寒號鳥。這種鳥與眾不同,它長著四隻腳,兩只光禿禿的肉翅膀,不像一般的鳥那樣會飛行。夏天的時候,寒號鳥全身長滿了絢麗的羽毛,樣子十分美麗。
寒號鳥驕傲得不得了,覺得自己是天底下最漂亮的鳥了,連鳳凰也不能同自己相比。於是它整天搖晃著羽毛,到處走來走去,還洋洋得意地唱著:「鳳凰不如我!鳳凰不如我!」
夏天過去了,秋天到來,鳥們都各自忙開了,它們有的開始結伴飛到南邊,准備在那裡度過溫暖的冬天;有的留下來,就整天辛勤忙碌,積聚食物啦,修理窩巢啦,做好過冬的准備工作。
只有寒號鳥,既沒有飛到南方去的本領,又不願辛勤勞動,仍然是整日東游西盪的,還在一個勁地到處炫耀自己身上漂亮的羽毛。
冬天終於來了,天氣寒冷極了,鳥們都歸到自己溫暖的窩巢里。這時的寒號鳥,身上漂亮的羽毛都脫落光了。夜間,它躲在石縫里,凍得渾身直哆嗦。
它不停地叫著:「好冷啊,好冷啊,等到天亮了就造個窩啊!」等到天亮後,太陽出來了,溫暖的陽光一照,寒號鳥又忘記了夜晚的寒冷,於是它又不停地唱著:「得過且過!太陽下面暖和!"
寒號鳥就這樣一天天地混著,過一天是一天,一直沒能給自己造個窩。到了大雪時節,北風呼嘯,陽光也失去了往日的溫暖。寒號鳥沒能混過寒冷的大雪節氣,終於凍死在岩石縫里了。
(4)二十四節氣的故事擴展閱讀
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是中華民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由於中國古代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了解太陽運行情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所以在歷法中又加入單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二十四節氣」,用作確定閏月的標准。
中國古代的二十四節氣以指導農事為本。中國農歷是一種陰陽合歷,即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運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節氣能較好的反映出太陽運行的周期。
起源
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又稱日長至、長至、冬至),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又稱短至、夏至)。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春分」和「秋分」。
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閎、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漢武帝時,落下閎將節氣編入《太初歷》之中,並規定無中氣之月,定為上月的閏月。
二十四節氣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太陽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二十四節氣又分為12個節令和12個中氣,一一相間。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在公歷中它們的日期是相對固定的,上半年的節氣在6日,中氣在21日,下半年的節氣在8日,中氣在23日,二者前後不差1~2日。
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反映了季節、物候現象、氣候變化三種。反映季節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稱八位;反映物候現象的是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反映氣候變化的有雨水、穀雨、小暑、大暑、處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㈤ 24節氣來歷及小故事
24節氣來歷及小故事:
一、24節氣來歷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古代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24節氣小故事
1、驚蟄吃梨
在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驚蟄吃梨源於何時,無跡可尋,但祁縣民間卻有這樣一則代代相傳的故事。傳說聞名海內的晉商渠家,先祖渠濟是上黨長子縣人,明代洪武初年,帶著信、義兩個兒子,用上黨的潞麻與梨倒換祁縣的粗布、紅棗,往返兩地間從中贏利,天長日久有了積蓄,在祁縣城定居下來。
雍正年間,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驚蟄之日,其父拿出梨讓他吃後說,先祖販梨創業,歷經艱辛,定居祁縣,今日驚蟄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讓你不忘先祖,努力創業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經商致富,將開設的字型大小取名「長源厚」。後來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離家創業」之意,再後來驚蟄日也吃梨,亦有「努力榮祖」之念。
2、冬至
傳說冬至節氣最早是周公採用土圭法測影測出來的,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河南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為土中。相傳「冬至」是24節氣(時間平均法)當中最早被周公測定出來的一個,因此有把冬至作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的說法。
《尚書·洛誥》中說:周公「朝至於洛師」,對洛陽周邊的幾個地方做了考察,最後確定澗水東、瀍水西、瀍水東皆「惟洛食」(都是興建宗廟社稷的好地方)。周公通過「土圭測景」選定洛邑基址的史實,被載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後人奉為封邦建國的成法。
㈥ 二十四節氣來歷小故事
二十四節氣來歷小故事: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
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
「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歷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6)二十四節氣的故事擴展閱讀
每個節氣的小故事:
1、立春
陣陣東風吹拂著冰雪覆蓋的大地, 悄然融化的雪水開始滋潤冰凍的土地,立春了萬物都開始復甦。剛剛醒來的節節蟲想要攀上高峰見識一下外面的世界,而冰封了一冬的大尾魚也耐不住寂寞破冰而出。
2、雨水
時間一天天過去,節節蟲還在裂縫中生活,每天都嘗試著往外爬的節節蟲經歷了一次次的失敗。雨水到了,大地迎來了第一場春雨,大尾魚在淮河中愉快的暢游,但慢慢滲進裂縫里的雨水卻讓節節蟲面臨滅頂之災。
3、驚蟄
節節蟲在水邊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的樣子,認為自己外表醜陋的節節蟲非常自卑,但看到含苞欲放的桃花被風吹落後懂得了一個道理,外表的美麗是脆弱的,不糾結與外表的它決定粉飾自己的內心。
4、春分
一轉眼到了春分,各種花開遍了山野,喜歡花香的節節蟲玩的不亦樂乎。在水裡的大尾魚非常喜歡給人講大道理,看到在一邊玩耍的節節蟲後,它便開始普及花的知識,還和節節蟲探討起了首和尾的道理。
5、清明
今天的天氣非常清澈,沒有一絲霧氣,這都是因為清明的緣故。節節蟲和小蟲子們打招呼時卻嚇跑了對方,它認為一定是自己外表的緣故。大尾魚的美在於尾大,吉鳥的美在於嘴巴,而它的美體現在哪裡呢?
6、穀雨
穀雨到了,柳絮飄得到處都是,而水裡也長出了很多浮萍。大尾魚向節節蟲講了關於柳絮和蒲公英的事情,在他們聊到彩虹的時候突然布穀鳥叫了出來。布穀鳥的聲音非常好聽,但大尾魚還是更喜歡吉鳥。
7、立夏
節節蟲又長了一節,它知道今天一定又是一個節氣,但吉鳥卻沒有來報道,而大尾魚也不知道去了什麼地方。節節蟲在今天見到了許多新鮮的面孔,但好朋友們卻沒有報道,在它感到無聊時吉鳥唱著立夏的歌來了。
8、小滿
今天一整天都在下雨,節節蟲從大尾魚那裡聽說今天是小滿,但它並不明白小滿是什麼意思。節節蟲和大尾魚聊起了關於節氣的話題,正聊著它們看到了一隻從天而降的鳥蛋,這只麻雀鳥蛋的背後到底有著什麼養的故事。
9、芒種
連續的陰雨天終於過去,一望無際的麥田在陽光下翻動著金黃色的麥浪,與藍天交織出一幅美妙的景色。今天是芒種時節,節節蟲因為隱私的問題而遲遲才來,一個勁追問的大尾魚送上了飽滿的麥穗。
10、夏至
夏至到了,刺眼的陽光直射大地,節節蟲和大尾魚都感覺到了天氣的炎熱。節節蟲認為天氣這么熱太陽當然離我們很近,但大尾魚確說今天太陽其實是離我們最遠的一天,看到節節蟲不服氣的樣子大尾魚決定耐心的教導它。
11、小暑
大清早節節蟲就又唱又跳,被擾了清夢的大尾魚非常不悅,剛好路過的吉鳥駐足來看節節蟲的表演。清醒過來的大尾魚教節節蟲避暑的方法,本打算和節節蟲分享秘密的時候突然想起有急事,大尾魚剛剛離開節節蟲就遇到了危險。
12、大暑
太陽緩緩落入地平線,刺眼的光芒漸漸散去,今天是大暑天氣異常炎熱。夜深了天氣涼了下來,大尾魚浮出水面呼喚節節蟲,但節節蟲還為一隻飛蟲的死去而感到難過,在大尾魚口中它知道了蜻蜓的一生。
13、立秋
今天是立秋,吉鳥和節節蟲玩了一個游戲,它讓節節蟲來撼動一棵大樹,想和大樹拚命的節節蟲被吉鳥攔住,吉鳥是想讓節節蟲用智慧來撼動大樹。大尾魚為節節蟲采了一束荷花,沉迷於荷花美麗的節節蟲差點失足落水。
14、處暑
處暑象徵著酷暑天氣的結束,節節蟲和大尾魚在聊天的時候突然發現有一群大雁飛過,害怕的節節蟲差點落水,大尾魚載著節節蟲逃到了岸邊。吉鳥到後他們開始了愉快的交談,海灘輪到了地平線的話題。
15、白露
白露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秋意漸濃、天氣轉涼,清晨會在地面和樹葉上發現露珠。節節蟲新生的皮膚被刮傷,大尾魚立刻為它包紮傷口,吉鳥飛來後告訴節節蟲要豎直起來,要有高度。
16、秋分
北斗星的斗柄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今天晚上斗柄指向西方,今天是秋分節氣是秋天的最中間。大尾魚以夜幕為黑板向節節蟲開始教授星空的知識,而節節蟲在地上畫出了有關節氣的圖像。
17、寒露
節節蟲站在樹下,看著銀杏樹的樹葉飄然而下,它想要接住落葉,然而它無論往哪個方向跑都是徒然。寒露世界不露腳,這些落葉就是大自然保護大地還有節節蟲的饋贈,春天是看到的、夏天是聽到的而秋天則是聞到的。
18、霜降
被凍醒的節節蟲索性不睡了,新長出來的身體隱隱作痛,節節蟲在脖子上扎了一個蝴蝶結就出門了。現在還沒到冬天,但地上到處都是似有似無的一層,問過大尾魚後節節蟲才知道今天是霜降,清晨的露水都凝成了霜。
19、立冬
立冬到了,大地一片蕭條,地面上已經不適合節節蟲生存了,它思索著要不要轉往地下安家。今天朋友們都沒有出來,節節蟲思索著朋友們都是大忙人,吉鳥突然出現告訴節節蟲大尾魚受傷了,大尾魚在清理河道時身體被拉了一條口子。
20、小雪
天還沒亮吉鳥就趕著出去報節氣,節節蟲醒來後非常擔心大尾魚如何過冬,但膘肥體壯的大尾魚那用它來擔心。和大尾魚清理河道的時候天上飄起了小雪,節節蟲和大尾魚開始討論起來關於美的話題。
21、大雪
今天是大雪的節氣,它想要和吉鳥一起去節氣播報,大雪這個節氣和天氣也息息相關,四周白茫茫的一片讓節節蟲分外開心。為了不影響吉鳥的工作節節蟲回到了地面,在大尾魚那裡它了解到了傲雪的植物。
22、冬至
冬至是數九寒天的開始,大尾魚說這意味著大家見面的機會少了,聽到這些後節節蟲很不開心。吉鳥耐心的教導節節蟲,冬至雖然是嚴冬的開始,但同時也是陰陽二氣的轉折點,隨著陽氣的慢慢升高春天便不遠了。
23、小寒
節節蟲現在每漲一節身體就痛苦難耐,今天雖然是小寒,但天氣卻異常的寒冷。吉鳥為了不讓節節蟲睡過去不停地和它說話,小寒這個節氣和人們的心理息息相關,為此吉鳥和節節蟲探討起了大與小的話題。
24、大寒
今天是24節氣中的最後一天,而節節蟲也迎來了生命的終點,吉鳥和大尾魚用盡辦法來到了節節蟲的身邊,它們陪伴著節節蟲走過了人生的最後一程。立春到了,埋葬節節蟲的地方長出了一顆小樹苗,它以更加積極向上的形態開始了輪回。
參考資料
網路——二十四節氣的故事
㈦ 二十四節氣中蘊含了哪些動人的故事
有些節氣還有著動人的故事。例如清明節就與晉文公重耳有關。晉文公幼年時歷盡了艱難,為逃避後母的殘害,他在外流亡了整整19年,幾度陷入絕境。有一次絕糧時,有個跟他流亡的大臣名叫介子推,曾忍痛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大塊肉來讓重耳充飢,從而渡過了難關。可後來重耳回國當了國君,在分賞有功之臣時,卻偏偏把「割股奉君」的介子推遺忘了!
介子推對於不公正的待遇並不論爭,而是不聲不響地領著老母親離開了京城,跑到了今山西省境內的綿上山中隱居起來。不久,晉文公想起了介子推之功,但卻不知他的蹤影。他大為懊喪,連聲嘆道:「此乃寡人之過也。」經過幾個月的查訪才得知介子推的下落,於是晉文公親自跑到了綿上山。
然而綿上山山高林密,晉文公找了很久仍然茫無頭緒。介子推始終不肯出山。正在晉文公為難之際,有人出了個餿主意,說如果主公放火燒山,一向孝順母親的介子推一定會為母親安全而出山來……於是,一場大火遍山燒起,三天三夜也不見母子倆出來。後來才發現母子倆抱成一團,已被燒死於一棵大柳樹下!
晉文公後悔不迭,悲哀萬分。為了紀念這位有功之臣,他把綿上山改名為「介山」,並下令一個月內(後改為三天)不得舉火為炊,所有人都只能吃冷的食品。所以,又稱舉火那天(農歷三月初五)為「寒食節」,後來逐漸演變為清明節,成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直到今天,清明節仍是我國人民祭祖掃墓、懷念先輩的重要傳統節日。
㈧ 二十四節氣的小故事
很久以前,在我國的黃河邊,住著一個叫阿福的男孩。他和家人常年靠採摘野果和打獵為生。有一天,阿福在河邊的草灘發現了一匹孤單瘦弱的白色的小馬駒,就把它帶回了家。盡管家裡的食物也不充足,但阿福總會省下一些給小馬駒。
小馬駒漸漸長成一匹高大健壯的白馬,成了阿福最好的朋友。每當在田野尋找食物時,阿福都會發現白馬很愛吃一種植物的穗。他十分好奇,就採摘了一些帶回家。阿福的媽媽把穗殼去掉,用水煮成了粥,全家人都覺得這粥的味道很好,就給這種植物起名叫「粟」。要是能自己耕種粟米,等到收獲的時候,我們就再也不用為食物發愁了。
阿福在心裡默默地想。可是,阿福和家人都不會種田。他們播下的種子不是不發芽,就是被凍死,收獲的粟米還不夠全家人吃一頓的。阿福非常苦惱。一天,白馬忽然開口說話了,他對阿福說:「明天黃河裡會出現一件寶貝,如果我們能得到它,你就再也不用為收成不好而苦惱。」
第二天,白馬帶阿福來到黃河,它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河水。當河水開始劇烈翻滾時,白馬忽然縱身跳進黃河不見了。
沒過多久,白馬又奇跡般從河水中跳了出來,它全向身上下沒被打濕一點兒,背上的馬毛卻形成了一幅由黑白斑點組成的神奇圖畫。這幅神奇的圖畫就是白馬所說的寶貝!可是阿福一點也看不懂。「這幅圖里藏著季節變化的規律,」白馬對阿福說,「如果我們順應規律耕種就能事功倍。
相反,要是違背規律耕種,就會事倍功半,甚至顆粒無收。」當春雷陣陣,萬物蘇醒時,白馬告訴阿福,「翻耕田地的時候到了。」當春雨紛紛,草木泛青時,白馬告訴阿福:「播種的時候到了。」當暑熱降臨,蟋蟀爭鳴時,白馬告訴阿福:「灌溉的時候到了。」當蟬聲消退,大雁南飛時,白馬告訴阿福:「收割的時候到了。」
當冬雪遍野,草木凋謝時,白馬告訴阿福:「讓土地休養生息的時候到了。」這一年,阿福耕種的粟米獲得了大豐收,全家人過上了豐衣足食的好日子。阿福把自己學到的耕種知識毫無保留地教給了鄉親們。鄉親們一傳十,十傳百,從此也掌握了順應季節變化的耕種的規律。後來,智慧的人們根據季節變化的規律總結出了,「二十四節氣」還為每個節氣都起了合適的名稱。